首页 业界 > 滚动 > 正文

环球讯息:我心向党 振兴乡村·走进村里看“头雁”

在农村“留守”,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没法出去的无奈;可对于王军来说,却是他的主动选择。


(资料图片)

今年46岁的王军,是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前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从20岁进入村“两委”开始,王军干过计生专干、民兵营长、村委会主任,2014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并连任至今。

前瓦村地处偏僻、资源贫乏,群众收入来源单一,很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当村干部,一年到头忙个不停,收入却没有多少。26年来,王军身边的同事,已经换了好几拨。有一年,一个在外发展不错的朋友向王军抛来了“橄榄枝”:“来我这干,一个月包你挣个七八千,不比你在村里‘瞎忙’强吗?”

思量再三,王军没有去。“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我觉得挺充实。”村里的工作,让王军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价值。

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后,王军更是暗下决心,要在村里干点大事。“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村子就是我的家,谁不想让自己的家更好?”王军说出了心里话。

第一件大事,就是招商引资。村子要发展,没有产业不行。王军同村“两委”成员商量,要想办法给村里引进一些项目。

2015年,王军联系了一位在上海经营企业的朋友,邀请他到村里投资建厂。前期双方谈得挺顺利,王军还专门带朋友来村里考察了一趟,向对方介绍了用地、原材料等方面的便利。没想到考察结束,朋友却取消了投资计划:“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产品怎么运出去?”

朋友的话,点醒了王军。村里的道路、沟渠多年未曾整修,既影响村民生产生活,也不利于村子的整体发展。“要想富,先修路”,升级改造村里的基础设施,提上了村“两委”的工作日程。

修路就要花钱,可当时前瓦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根本拿不出修路的钱。虽然通过“一事一议”筹集了部分资金,但仍然不够用。没有办法,王军一趟趟跑镇里、区里,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王军坦言,那两年,村里几乎把能用的钱都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了。就这样,举全村之力,前瓦村整修了村里的主干道,修通了村民组之间的水泥路,硬化了灌溉水渠,还新建了一口当家塘。

“筹钱、要钱不是办法,做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才有动力。”王军没有一天不在盘算村子发展的事。土地是农村宝贵的资源,可由于村民外出务工,前瓦村每年都有大量土地抛荒。王军和村“两委”成员合计,以村集体的名义,把土地从农户那里流转过来,再转租给种粮大户经营,“这样既能解决土地抛荒问题,又能增加农户和村集体收入”。

2017年,杨公镇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在前瓦村试点“小田变大田”整村推进工作。这让王军看到了机会,他上门入户向村民宣讲政策,引导大家进行土地流转。“种粮大户要是经营不善,人跑了,我们找谁要流转费?”一些村民心存疑虑。

为消除村民疑虑,前瓦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每年提前支付流转费,再由合作社将土地委托给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有了村集体“作保”,村民吃下了“定心丸”。截至去年,全村454户群众3600亩土地实现了托管经营。

“耕种管收不用操心,每亩地一年净得650元,农忙时节也不耽误打工,一年能多出1万元左右的收入。”前瓦村村民毛玉龙最初不愿意流转土地,如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觉得村里搞土地“大托管”走对了路子。

土地托管能给村集体创造多少收入?“我们每年向经营主体收取每亩50元的管理费,田地平整后,增加了3%左右的可用耕地,这部分的租金也归村集体,两项加起来增收了20多万元。”王军高兴地说。

土地资源盘活了,前瓦村的“家底”越来越厚实,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2021年,前瓦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1.5万元。不少村民称赞王军,夸他是个能干事的人,“有王书记带头,俺们村发展不会差”。

村民的点赞,是对王军26年“留守”最好的回报。而要实现乡村振兴,王军心里清楚,他和前瓦村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 范孝东)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