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业界 > 滚动 > 正文

今热点:牛眼观|真诚平等交流的“真专家”任何时候都不能少

专家,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全面的人,是权威专业的代名词。但最近,“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等话题却登上热搜。更近的一个例子是,2月19日“合肥发布”微信公众号通报情况:2月18日下午,省属某高校教师陈某某,在庐江县某中学作感恩和励志演讲时,因内容不当,引发师生不满,被当场制止。相关部门已进行调查。据媒体报道,被学生抢麦、反驳的做讲座者不仅为副教授,还兼任多个职务、为多所学校顾问。

为什么一些“专家”说的话让年轻人不想听、不爱听,甚至引发反感?在引发争论的所谓“专家”中,我们可以发现几种类型:一种本不算相关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对事情一知半解却夸夸其谈,缺乏深厚的理论知识支撑,而网友中不乏卧虎藏龙之辈,很容易就发现问题,发言从而变成了网友口中的“翻车”;有一种“专家”,由于不清楚了解年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建议脱离了年轻人的现实需求,不切实际的建议让一些年轻人“不感冒”;还有个别“专家”,常年讲着自己的一套话语,讲多了向“老油子”转变,公开发言内容偏离主题、浅薄化,调侃、油滑之语多多,让听众产生不适。

不得不承认,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专家”的评判门槛正在降低,网络、自媒体上专家发声的平台越来越多,导致了公众接触到的“专家”声音也比以往更纷杂,个别浑水摸鱼的“砖家”钻了空子,在公开发言里塞入自己本不该随意点评的“私货”,甚至可能为利益“代言、带货”。而如果有的发声渠道、平台把关不严,对专业人士的话碎片化地呈现,也容易导致公众误解,遇上这样的情况,不能把“砖”都拍在专家身上。


(相关资料图)

来源微博

另一方面,公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加上互联网技术赋能,网友对信息和知识型内容的接受门槛也在降低、渠道在增多,自我认知提升,“人间清醒”的网友多了,对“专家”言论具有了更高的辨别和鉴赏能力,也更加具有了自己的判断。

尽管上述现象影响了大众对某些“专家”的信任,但引发争议的“专家”建议毕竟是少数。网友所反感的并不是能够答疑解惑的真专家。真正的专家发言具备真知灼见和很高的专业性,获得网友的普遍喜爱和尊重。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讲诗词有一种特别的“魔力”。初回南开任教,她的课程热门到学生把教室都挤得水泄不通,窗台上、窗外边都是人,学校不得不做听课证。像这样真正的专家比比皆是,他们有的专注于授课,有的埋头科研,默默耕耘、脚踏实地,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偶一发声总是能获得众多年轻人认同。

专家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部分年轻人涉世未深,在求职、理财等领域缺乏经验,专家的指导意见可助于趋利避害。年轻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疑难,专家的建议往往能成为科学决策的依据,并减少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有网友说的“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不是希望专家缄默不语,而是希望能提供切实的建议,进行真诚地交流。

对于年轻人面对的问题,专家一旦开口,请尽量注意用贴切、适当的方式分享自己专业领域的经验,规避对不熟悉领域发言;本着真诚平等交流的出发点,认真对待每一次发言,避免高高在上和说教感,须意识到每一次专家说的话都可能会对年轻人产生影响。

同时,年轻人切忌预设立场的心理,以好学的心态与专家对话,选择、听取真正适合自己的建议。此外,各个传播环节在呈现和理解专家的话时,要找对专家、听对专家,防止“砖家”混迹其中,也要防止随意性和断章取义,以免造成信息的失真。如果专家的精通领域或本来就离普通人工作生活较远,不能一窝蜂地忙于就各种各样问题向他们提问;或有一些专家因为工作原因希望、需要和公众保持一定距离,那更不要急于去“打扰”他们。真正的专家意见具有指导性,但寄希望于所有专家都能够就具体问题给出“立竿见影”的建议,也是不切实际的。

真正的专家拥有专业的知识背景、良好的学术素养和独到深邃的目光,是社会公众的重要智囊。真诚平等交流的“真专家”什么时候都不能少,任何时候都被需求着。专家善言和公众善听专家,在理性沟通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才能让专家的真知灼见发挥最大的正向作用。

主持人 薛蓓

评论员 张治

校对 徐珩

关键词: 真知灼见 不切实际 这样的情况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