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困在沙尘暴里 全球热消息
王文明的孩子差点被一场特大沙尘暴卷走。
他在西北生活了半辈子,家乡民勤县原本是被中国第三大沙漠和第四大沙漠包围的一片绿洲,被称为“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绿色宝石”。在史书的记述中,这里曾经湖面浩大,野鸭飞翔,夏天有摸不完的野鸭蛋,冬天有采不完的芦苇。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沙尘暴日渐猖獗,民勤一度被认为是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常年黄沙漫天。遇上特大沙尘暴,房屋可能被掩埋,不幸的人可能被卷走。王文明的孩子躲过了一劫,但那片土地上的村落和文明,正在被风沙淹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纪录片《风沙线上》
湖泊干涸,村庄消失,人们一个个离开了曾经草长莺飞的故土。数十年间,超过35万名民勤人远走他乡。
但人类的离开,并没有使自然生态恢复,实现“人退沙退”,相反,沙子还在继续往前流淌。
2013年,王文明拍摄了纪录片《风沙线上》,记录了甘肃省民勤县的几户人家,如何在沙尘暴的源头,对抗沙漠化对家园的侵蚀。
王文明镜头里的沙尘暴。/《风沙线上》
如今10年过去了,风沙线上的人们过得怎么样了?那片土地的变化,人们的遭遇和应对,将会给正在遭遇沙尘天气的城市带来什么启示?
2023年的4月,多轮沙尘天气扰攘大半个中国,来自蒙古的沙尘长驱直入,直抵南方。27日起到29日,受冷空气大风影响,我国西北部将再次出现沙尘暴,华北和江淮地区也会有扬尘或浮尘天气。
在新一轮沙尘卷土重来时,我们和王文明聊了聊他记忆中的沙尘暴。以下是他的口述。
一、与生俱来的沙尘暴
我的前半辈子都是在武威民勤一带度过的,记忆中沙尘暴是“睁眼就有”。在河西走廊的一些地方,甚至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它就像是与生俱来的,伴随我的一生。
特别在上世纪80年代,沙尘暴已经非常剧烈了,“蓝天白云”属于偶尔现象,但当时的电台广播里还没有“沙尘暴”一词,而是分为“黄风”“红风”和“黑风”。
这三级分类来自民间,黄风就如当下的扬沙天气,红风则是一种红色的“浓雾”,黑风就相当于现在的重度沙尘暴。
红风是当地人心头的梦魇。它一旦产生,从沙暴中走出来的人头发是红色的,眉毛是红色的,脸上的皮肤也是红色的,女人们的花头巾都挡不住,到家后就会发现鼻子和嘴里全是红色的粉尘。
一场风沙后,沙山就会向前移动。/王文明 摄
黑风在当地也被称为“黑风怪”,常用来吓唬孩子。后来我看《西游记》,吴承恩每次写到妖怪出山都是“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遮天蔽日”,我觉得他是经历过重度沙尘暴的,是很相似的场景。
民间还流传一句话,叫“沙上墙,驴上房”,就是指沙尘暴过后,沙子漫上墙面,形成了一个斜坡,直逼房梁,家里养的羊和驴都能顺着斜坡“走上房顶”。
一些村民的家地处风沙口上,气流在那形成了一个漏斗状,风吹起来比其他地方都厉害。像片子里陈国进的家,每一次沙尘暴过后,庭院里边的沙子都要拉出几车,如果不把沙子拉走,过几天这个房子就被埋了。
“沙上墙”了,村民很是着急。/王文明 摄
但我们当地人对风沙已经习惯了,也不认为它是一种灾害。一直到1993年5月5日,一场特大沙尘暴让我彻底动了离开民勤的念头。
这其实是我很不情愿回忆的一件事。那一天,天气本来特别好,天空蓝得像水彩画一样通透。
当时的我正在楼房上忙活,突然间,远方轰隆隆地作响,天边慢慢出现了一条黄褐色的“线”,紧接着一道风墙像波浪般推了过来,褐色的沙尘像翻滚的云彩一样。
我忽然意识到大型沙尘暴要来了,一看时间,儿子就快放学了怎么办?我赶紧给夫人打电话,结果还没等我跑到外面,一道接天连地的风墙就席卷过来了,前一刻窗外还阳光明媚,瞬间能见度就变为零了,行人东躲西藏,满大街都是焦急慌张的叫喊声。
后来,赶到学校的夫人是在一处建筑工地的水泥板下找到儿子的——因为风沙刮得太大,几个孩子寸步难行,只能蜷缩在水泥板底下抱成团。
王文明的孩子差点被沙尘暴卷走。/《风沙线上》
这一场罕见的沙尘暴,最终夺走了85条鲜活的生命,其中包括30多个孩子。之后我还看到一个心酸的报道,说一个农民骑着自行车往家赶的时候,突然听到附近在喊“救人”,原来是一群放学的孩子被大风沙刮到水渠里去了,边上还没有任何护栏可以作为抓手。
他跳到水渠里救人,捞着孩子就往岸上扔,把他们都救了上来。正当他松一口气时,突然发现其中一个躺着的孩子穿着的红毛衣很眼熟,定睛一看,竟然就是自家女儿。
后来,这场“9355沙尘暴”作为一个特大型灾难性新闻在CCTV播出,促使当地的一些防范措施开始改善和落实,比如学校要视情况决定是否放学、水渠边要加上围栏等等。
但那个女孩最终没有救活。
二、湖消失了,村庄也成了“鬼村”
民勤并非向来如此。虽然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但民勤位于石羊河流域下游,原本拥有一个400平方公里的青土湖,在历史上叫“潴野泽”。
据史书和当地人回忆,过去的青土湖水面浩大,总是波光粼粼,芦苇丛生,野鸭飞翔,当地人夏天去摸野鸭蛋,怎么摸都吃不完。待到冬天,人们就去采集芦苇草,把它编织成草席,用来垫毯子或铺在炕面上。
因此,生活在湖区的农民一直是比较富庶的,无论嫁姑娘还是娶媳妇,湖区的人都是首选。但在上世纪中期,由于无节制地开荒种田和修建水库大坝,河水逐渐断流,青土湖在1959年彻底干涸,很多农作物和植物都枯死了。
当地人也尝试打井抗旱,但进一步导致地下水下降。/《风沙线上》
还有一个致命的原因是,民勤每年的降雨量平均只有113毫米,但每年的蒸发量达到2000多毫米。
这是什么概念?假如一年的降雨量只能接满一个脸盆,那么一年的蒸发量可以达到一个大水缸。靠天吃饭,真是靠不住的。
后来,很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我当时看到一个报道,说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460公里的“风沙线上”,有600多个村庄消失了。
在史书上,这个地方曾经还是匈奴的一个牧场。后来我还专门去寻找这个地方的遗址,果然在一路上看到了很多废弃的村庄,到处都是东倒西歪的房梁和裸露的土地,窗户都是黑洞洞的,还有那些曾经用过的锅炉和灶台。
有些村庄完全没人了,像“鬼村”一样,只剩一些野兽在乱窜。傍晚路过的时候,一阵阵风从断壁残垣间刮过来,发出那种划破树枝的“嘶嘶”声,非常犀利,刮得人心头都发瘆。
石羊河下游能看到一片片枯死的沙枣树。/王文明 摄
我很震惊,按这个速度,用不了多久,这个风沙线上的村庄都不存在了,最后可能会被夷为平地,就像是毫无痕迹被抹去了一样。
毕竟,这些村庄既不像楼兰这种古代名城,有历史故事可以追根溯源,也没有多大的名气,村民就只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沙漠边上的普通人。有谁会记得他们?
这也是我想把沙尘暴源头的人记录下来的原因。我想知道,他们离开故土时,是什么样的心境,有没有作过抗争?每一个村庄都有小学,如今学校消失了,孩子们到哪去了?
我决定去找青土湖的“遗迹”。第一次去时,我和朋友绕了很多弯路,带的干粮没了,水也喝完了,头顶的骄阳似火,地表感觉有六七十摄氏度,仿佛可以烫熟鸡蛋。
民勤的很多田地因为浇水无望,都龟裂了。/王文明 摄
正当我们渴极了的时候,我突然在一个废弃的村庄发现了一口抽水井,碗口大的管子哗哗冒着清澈的凉水,旁边还有一只鸡在慢悠悠地喝着,每吸一小口就仰起脖子休息。
我心想这只鸡也太幸福了,竟然在这个地方能享受这么清凉的水,于是毫不客气地把鸡撵走了,扑上去就开始喝——结果刚喝了一口,几个人都不约而同地哇哇大吐。
怎么形容这个水的味道呢?它既有海水的苦咸,也有那种碱水的涩,像是一种乱七八糟的混合物,吐完以后觉得口腔内的味蕾全被破坏了,连吃糖都是苦的。
这意味着,地下水已经矿化了,那比盐碱还要严重得多。后来我吐的时候,隐约感到旁边那只鸡高兴得直扑棱翅膀,像在幸灾乐祸,我才明白它刚才喝一小口就要仰起脖子,大概是它也觉得难以下咽。
既然这水不能喝,那为什么还要打井?因为可以浇棉花。不知道是什么道理,用非常苦的水浇棉花,长出来的棉桃还特别好。
后来,我还是找到了那个青土湖。在那片干涸的土地上,一墩墩全是植物和沙土结成的土丘,随便用手一刨,就会从沙砾里掏出半粉碎、已经钙化了的贝壳。
青土湖遗落下的贝壳。/《风沙线上》
三、沙漠上的人,故土难离
那一次的探路,还碰巧让我遇到了何芳菲,就是后来《风沙线上》的女主人公。
那天也是风沙弥漫,我正在沙丘和枯树间找出路,突然听到有学校的钟声铛铛地敲起来,走近一看,发现是一所只剩下3个教师和9个学生的小学。孩子们坐在教室里,用天真稚嫩的声音念道:“一片小树叶落在了青青的小河上,飘啊飘……”
我在课间跟孩子们聊天,问他们:“见过青青的河流吗?”他们说没有,只见过水渠。每一年,水池有几天固定的放水时间,孩子们就会跑到水渠边上看水。在他们眼里,水是一种“风景”。
民勤县煌辉村的抽水设施已废弃。/王文明 摄
我再问他们,将来的理想是什么,一个叫何芳菲的小女孩说她想当“干部”,我就觉得她挺有意思的。
当地的孩子,特别喜欢用“江河湖海”的意境取名字,对水的渴望像是凝固在血液里。但其实很多人根本没见过湖,自从青土湖消亡以后,他们对“湖”的概念就只剩下文字上的想象了。
后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只剩下一两户,学校也荒废了。考虑到供水供电的不便,政府让分散的居民搬到统一的“收缩点”,每5天供一次水。何芳菲告诉我,因为常常需要搬迁,她4年的小学生涯转了4次学校。
民勤煌辉村的孩子们最后一次在村里秋千下合影。/王文明 摄
但很多老一辈不愿意搬走,他们始终有一种故土难离的情结,一些人家在那已经延续了9代人,就连祖坟都在那一片。
还有一些村民,成了永远的留守老人。像片子里陈家的老二,女儿离家出走了,一直联系不上,他就日日在屋子门口盼女儿回来。但直至他去世,也没再见上女儿一面。
在另一方面,老一辈也想坚持在这个地方治沙。其实风沙线上的当地人最懂沙漠,最知道如何用低成本防风沙,因为沙漠带给他们伤害最具体,有切肤之痛。
比如何芳菲的爷爷,在治沙上就是内行,他会采用草方格压沙,就是用麦草压成方格后,在中间种上像梭梭这种极耐旱的沙生植物,过一两年等它的根系扎实了,沙子和麦草连为一体,整个沙丘就不动了。
当地的村民,或许是最懂沙漠的人。/王文明 摄
他们也从不说“征服自然”。腾格里在蒙古语是“天神”的意思,腾格里沙漠是“天上刮来的沙子”,他们要做的是护沙——把沙漠护起来,让它不要再流动。
过去,沙漠一直在往人类生活的地方迁移,一开始是一年移几米,后来变成十几米。
不要认为十几米是个小数目,我拍过很多照片,之前还是河水潺潺、有小姑娘在放羊的模样,没过几年沙山就整座压过来了。很多村庄因此才不得不搬离,因为担心被沙漠吞噬。
20年前,王文明拍摄过的牧羊美景。如今这里已被黄沙掩埋。/王文明 摄
一直以来,当地都有在建防护林,但政策也是起起伏伏的。有一段时间专家认为防风林带很有用,马上拨资金建起来;过了几天,又有说法称“一棵树等于一个抽水机”,副作用很大;再过一阵子,又有专家说应该退耕种草。
有一段时间,政府还鼓励村民往外走,以此来减少人口,缓解自然生态。
此举遭到了一些村民的反对,他们觉得“人退沙退”是不可行的,治沙就要靠人,不然它还是要往前流淌。事实证明多年后,沙子一点都没有主动往回退,反而更向前。
四、“民勤无天下人”
如今10年过去了,政府一直在让河流上游退耕还林,也规划往青土湖注水。
我当然希望能恢复到碧波荡漾的那一天,但从目前来看,不可能回到从前。它关系到一整个自然体系,全球的气候也在变暖,只能说不要让它再恶化,减少沙漠推进的速度。
否则,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一旦聚拢,沙丘就会连成一片,身处中间的民勤就不复存在了。
2006年,在民勤县煌辉村的标语。/王文明 摄
过去,民勤人经常会被外地人戏称为“沙老鼠”,因为日子过得灰头土脸,就像为了生存在沙地里乱窜的老鼠一样。
比如在沙漠边生活,一年四季出门都必须戴着头巾,既要防风沙也要防骄阳。沙尘暴来的时候,鞋子还要套塑料袋,防止沙子灌进去。
地方病也是比较明显的,最常见的就是沙眼,还有长期呼吸沙尘导致的呼吸道和肺部疾病。
年轻一代只要出来了就都不回去了,所以当地有一句话叫“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无天下人”。这句话后来也被我写在《风沙线上》的电影海报上,就是指在外谋生的民勤人到哪都能活着,但是不会有外地人到民勤去。
村民陈国进常常想念在外的儿子。/王文明 摄
我也一样,“9533沙尘暴”之后,我就想带孩子离开。有一次我出公差,登机的城市也是刚刚经历一场沙尘暴,到处都像出土文物一样。但当我到达广州的老白云机场的时候,机舱门一打开,一股南国的花香味就向我扑面而来。
那时候我就想,有朝一日要把这里作为我的第二故乡。于是在2002年,我们举家搬迁到了广州。
虽然生活的环境已经变得满目苍翠,但我还时常挂念家乡那些还在漫漫黄沙中生活的亲人。2009年,我有过一次回访,还带了一面新国旗给那个小学,因为第一次遇见时,我看见操场上的国旗都被风沙刮破了,但旗杆底下的9个孩子仍在认真敬礼。
这个镜头对我触动很大,但当我再次找到学校时,发现它已经废弃了,何芳菲也不见踪影,教室空空如也,只剩黑板上写着“告别母校”几个字,还有孩子们在墙壁上贴的几张水彩画,内容是:保护生态,节约用水。
后来我想,不久之后这个房子大概会被拆了,就把水彩画都取了下来,一直保存着。
废弃了的乡村小学,孩子们期盼水的图画还贴在墙上。/王文明 摄
我已经快八九年没看过这个片子了,现在回看还有点激动。当时拍摄也遇到很多困难,就像是走向一个死胡同,挖一口明知道挖不出水的井。有一些镜头,还是在眼睛都睁不开的情况下拍摄的。
我后来也跟何芳菲一家有过电话联系,听说何芳菲考上了兰州的一所大学,爷爷奶奶也搬到了县城。
我一直想回去探望他们,看看10年前我镜头里的几户人家,命运的走向是怎么样的。
在这里荡秋千的孩子们都离去了。/《风沙线上》
还记得那天我和何芳菲在青土湖边上,落日就在脚下,我问她以后想做什么呢?
她已经忘了自己说过的想当“干部”的稚嫩梦想,望着远方的太阳说:我想当一名旅行家,走遍天下。
在整个片子里,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是,某天开车路过一个镇子,窗外正飞沙走石,能见度都不高,但一群放学的孩子就在漫天狂风中转着圈跳舞。
他们没把那些风沙当回事,非常快乐,好像未来也没什么值得发愁。
不知道何芳菲的梦想,最后实现了没有。/《风沙线上》
关键词: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机票里面包含保险吗?飞机保险有必要买吗?
辽宁扩大缓缴社保费政策实施范围 补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近十年财险业务快速发展 财产保险业风险保障水平不提升
排行
最近更新
- 我的老家,困在沙尘暴里 全球热消息
- 这样的“接线员”做不得!巴南公安成功打掉一冒充电商客服诈...
- @重庆市民,“五一”大型活动安排来啦!|焦点热闻
- 龙山街道旗龙路社区开展节前安全大检查
- “五一”节临近,大渡口警方曝光这些风险隐患 环球时讯
- 反诈周记丨这就是传说中的虚假投资诈骗,炒股的朋友一定要看...
- 镁信健康推动带病体保障发展 助力实现“普惠健康”愿景
- 新生儿不睡觉是怎么回事?新生儿热疹怎么快速消除?
- 胃胀气的症状有哪些?胃胀怎样才能快速排气?
- ASCE super在国内以二类医疗器械成功落地!
- 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宝宝缺锌的表现与症状是什么?
- 湿疹不能吃什么?吃什么有利于湿疹恢复?
- 喝酒前吃什么提前解酒?喝酒第二天吃什么养胃?
- 肩周炎怎么治疗?年轻人肩周炎是怎么引起的?
- 甲型流感首选药物是什么?甲流第几天症状最严重?
- 耳朵嗡嗡响治疗小窍门有哪些?单侧耳鸣是癌症前兆吗?
- 香椿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哪三种人不宜吃香椿?
- 今日视点:梦想跨越海峡 圆梦就在昆山高新区
- 聚焦“博”“澳” 珠海高新区“1元创业空间”再添一员 环...
- 贵阳高新区首届知识产权知识竞赛开赛
- 全球信息:科技成果“上新” 产业价值“落地”——从第二届科...
- 中科院第二届雁栖青年论坛举办合成生物学专题论坛 世界新消息
- 蒙古国外长巴特策策格将访华 世界视点
- IBM存储:应需而变,助力企业应对数据新挑战-焦点消息
- 天天热头条丨TOPCon产能加速放量,正泰新能海宁总部四期与凤...
- 今热点:打造稀缺品质,毛京波为路特斯开启新征程
- 全友家居洋湖店斩获“2022中国家居行业年度品质奖”年度大奖_热门
- 蓝牙mesh技术持续赋能台达电子智能照明系统创新|天天即时看
- AWE 2023上海展直击:康盈半导体全明星阵容亮相 智慧生活芯...
- 天天微动态丨IBM最新联合调研:提高技术投入,打造可持续性运...
今日要闻
- 镁信健康推动带病体保障发展 助力实现“普惠健康”愿景
- 全球信息:科技成果“上新” 产业价值“落地”——从第二届科交会看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 中科院第二届雁栖青年论坛举办合成生物学专题论坛 世界新消息
- 天天热头条丨TOPCon产能加速放量,正泰新能海宁总部四期与凤阳基地设备进场
- 今日视点:梦想跨越海峡 圆梦就在昆山高新区
- 阿里云走进山东,助力第七届「山东软件生态大会暨山东省工业软件产业论坛」顺利召开
- IBM存储:应需而变,助力企业应对数据新挑战-焦点消息
- 蓝牙mesh技术持续赋能台达电子智能照明系统创新|天天即时看
- 聚焦“博”“澳” 珠海高新区“1元创业空间”再添一员 环球热点评
- 君润人力副总裁严福州出席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力交流大会并做主题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