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业界 > 滚动 > 正文

世界动态:畅通“毛细血管” 超大城市治理有温度也有精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一迪 魏其濛

绵延流长的苏州河流淌着时代的印记,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沧桑变化。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上海的苏州河畔曾汇聚了一批优秀的民族企业。但曾几何时,工业废水的排放也为苏州河的水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经过治理,如今,苏州河沿岸开始成为老百姓流连忘返的“城市秀带”。

“从昔日的‘工业锈带’逐步蜕变为今天水清、岸美、宜游的‘生活秀带’,苏州河见证了上海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成为上海治水成效的集中体现和典型示范。”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永刚在近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活动中说。


(资料图片)

从“还河于民”“还岸于民”、构建居民“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到推进“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构建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正是这些有科技、有温度、有精度的服务让这座超大城市变得更具国际吸引力。

“串珠成链”,水岸联动打造“城市秀带”

从曾经的信和纱厂到如今容纳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60家机构入驻的M50创意园,从曾经的上海被服厂到如今的青年共享商务社区创享塔,当工业的痕迹渐渐褪去,苏州河重新焕发了生机。

“水上游船航线的打造包括造船、建设码头等程序,一般都要2-3年时间,而苏州河游船项目自去年年初启动后,当年规划设计、当年建设完成、当年投入运营,完成了4个码头、12艘游船的建设和打造。”上海浦江游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洪朝辉说。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黄浦江苏州河发展协调处处长赵炅介绍,从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到“黄浦江沿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再到苏州河两岸贯通和品质提升工程,黄浦江沿岸地区动迁安置企事业单位3500家,释放的滨江用地主要用于建设全民开放共享的滨江绿地、公园、广场。

2018年-2020年,苏州河沿岸累计辟通了约63处“断点”,新建了约15公里滨河“绿道”,实现了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串联了苏州河两岸约150公顷绿地和开放空间。

上海城市治理的温度不仅体现在“大工程”的建设,更反映在“小细节”的考量。

与马达声轰鸣、燃油味刺鼻的传统游船不同的是,当地政府特意为苏州河打造的是绿色能源纯电池游船,而且考虑到苏州河河道较窄、沿岸居民较多的情况,游船的噪音在60分贝以内,夜间游船灯光和码头灯光的角度和亮度上都做了非常人性化的设置,不会产生任何光污染。

“游船不仅是提供水上观光旅游的服务项目,更是做好水岸联动、文旅融合的‘大文章’。21公里的岸线游览,让游客在感受上海绿色生态治理的重要成果。”上海久事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胡喆说,“串珠成链”,水上航线串联起了沿岸五区的优质文旅资源,生动展现了上海的城市发展、红色基因和工业记忆。

老旧小区换新颜,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径

在吴海良老人的家中,摆放着一张四口人的全家福,这是他们在新家照的照片。很难想象,过去他们一家人居住在一个32平方米的老式直套房里,和其余几户邻居共用一个卫生间和厨房。“盼望了20多年,终于住进了光线充足的电梯房。”吴海良的老伴笑着说,她曾经在上海一家纺织厂工作,1996年住进单位分的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的房子,2018年搬进了现在住的电梯房。

上世纪50年代,一批机电工业大厂落户在原彭浦乡地区,并在此建起了彭浦工业区。为了解决工人和家属的住宿问题,1958年,彭浦工业区在这里建起了56幢职工宿舍,建筑面积达16.9万平方米,迁入1200多户职工家庭,形成了最早的彭浦新村,后续演变成了彭一、彭三、彭五、彭七4个住宅小区。

“当时住进彭浦新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早期只有劳模、先进工作者才有可能分到这里的房子。”彭浦新村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彦平说。

彭一、彭三小区在设计时以大户型为主,多为三房户型,但受住房条件限制,一套三房户型往往分配给两到三户人家居住,造成了合用厨卫的情况。稍晚建造的彭五、彭七小区部分住房也有同样的情况。

“以前走进这些小区,道路狭窄,两侧停满了车,室内空间逼仄,狭窄的过道里堆满了脸盆、自行车、旧书报、纸箱等生活物品,发生邻里纠纷是家常便饭的事。遇上刮台风,小区的积水能到大腿,安全隐患非常大。”李彦平说,虽然居住条件一般,但很多老工人对彭浦新村都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

如何改变这些小区的现状,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让曾经的劳模、先进工作者安度晚年,成为彭浦新村在城市更新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2005年,上海市政府下发《上海市旧住房综合改造管理暂行办法》,彭浦新村街道探索出了“改扩建”“加层扩建”“拆除重建”等多种改造模式,为全市甚至全国的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提供了充分借鉴。

如今,该街道已先后完成彭五、彭七及彭三小区的改造,彭一小区也已开工建设,累计改造房屋102幢、改造面积180,222平方米、受益居民4907户。历经18年的实践,彭浦新村街道已从整幢到成片整体改造,从厨卫独用到电梯高层和生活配套,走出了一条城市更新路径。

上海市房管局副局长林伟斌介绍说,去年7月,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这项持续30年的民心工程画上圆满句号后,上海市又出台了加快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即零星旧改、小梁薄板等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下决心用10年时间、分三步完成“两旧一村”改造。

数字化转型赋能智慧医疗

在上海,扫描历史建筑墙身上的二维码,就能“听”建筑讲故事;在上汽“黑灯工厂”无人车身车间示范生产线,76秒就能下线一辆整车;在上海长宁区,上万名师生已经接入数字基座,享受到多“端”统一、一“屏”汇聚的数字化教育带来的便利。一幕幕数字化场景体现了“数都上海”的美好生活。

数字化转型场景中,就医问题是民生关切。2021年12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围绕构建整合型、智慧化、高品质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公立医院向质量效益型、数字化精细管理型和科技创新驱动型转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探索出一套以诊疗能力为核心、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服务新路径。

在该院打造的呼吸内科虚拟诊室中,患者可以和呼吸科医生的数字分身进行沉浸式的交流,数字分身既有医生的形象,又有医生的音频,更重要的是,因为人工智能的模型是在不断训练的,它问诊的每句话、每个诊疗思路都汇集了呼吸内科专家的智慧。患者来线下候诊时,可以先与虚拟医生在虚拟诊室进行交流,同时生成预问诊报告。进入诊室后,医生就对患者的病史和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大大提高了接诊效率。

此外,该院还通过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互联网医院,推出了智能导诊、智能预问诊、院区导航等14项智慧服务,并且通过智能就医助手统一调度,实现了“专职就医助手”。

“通过智慧医院的建设,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更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为医生提质增效,更能把中山医院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进行辐射和下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相关负责人说。

据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胡鸿毅介绍,上海市推进“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完成精准预约、智能预问诊、互联互通互认、智能分诊导诊、智能院内导航、医疗付费一件事、电子票据、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中药代煎配送等14个应用场景建设,实现市级医院和16个区全覆盖,各级医院平均候诊时间缩短至60分钟内,有效缓解“挂号难、排队长”现象。上海市194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大部分已纳入医保结算,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常见病和慢性病在线复诊服务。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