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业界 > 正文

芳华伴莫高—2022年敦煌人文精神暨美学传习讲座上海首站活动回顾

敦煌作为中国文化的光辉符号,其精神内涵,该怎么传播,传播什么?如何在“不失真”的情形下,积极转换语境,更精准地传递到社会精英阶层心中。这个重要议题,一直是世界遗产发展研究中心的几位创始人长考的命题。

细观中国文化的传播,最早发轫于贵族,后传至民间,在传统学术中,这条路径被称为王官之学,孔子是这个路径的重要奠基人。中国的人文精神,连绵数千年而不绝,历来离不开精英阶层对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同样的,也离不开打造一套适应于普罗大众的语境。

对于自己能否对得起敦煌这一光耀的文明象征,在传播文明的过程中,能否做到与时俱进,有所担当?中心主任彭湃先生和秘书长刘怀胤先生有过反复深入的研讨,当答案越来越清晰的时候,机缘自然就来了。

经过一轮轮与文化界、教育界、企业界精英的推演和研习,时间点来到了2022年1月22日。这一天,在各界社会精英朋友的支持下,世界遗产发展研究中心携手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一次“敦煌人文精神暨美学传习讲座”。

值得一提的是,讲座主题直接内嵌了两个和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称呼。

一为“丽日在天”,活动主题取自《周易》的大有卦。火在天上,丽日为火,火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智慧。敦煌的精神内涵,显然是天上明日,显耀于世,常存于世。

二为“传习”。传习二字来自《论语》,明代王阳明的心学名著就叫作《传习录》。我们相信,敦煌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内涵,需要发掘,需要整理,同样需要有心人传而习之,接续中国文化的生命。

与一般展览主题不同,主办方邀请敦煌研究院敦煌艺术公司的老师回顾了研究院同仁一路的风雨心路。在讲座中,郭小丹老师为听众娓娓道来,历数了以研究院几任院长为代表的前贤事迹。他们中间,有的是主动放弃在法国优越条件,有的是舍弃在京沪的美好前程,有的是长期两地分居,从芳华满天的青年时代到耄耋之年,一路风尘,把心留在了敦煌,把爱留在了莫高窟,把人生最美的年华留在了研究院,把对同事同仁的关爱留在了敦煌。这些点点滴滴,化作了如丝般的入心语句,在听众心中荡起阵阵涟漪。很多人眼中闪烁的泪水,就是最真实的见证。

曾经破败不堪的莫高窟

图为1921年滯留在莫高窟的白俄軍队。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这些逃窜至中国境内的白俄军队,被当地政府关押至莫高窟,这批人对莫高窟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

图为新中国成立后,莫高窟的守护者们在清理洞窟前的沙土

1965年9月30日,敦煌文物研究所全体員工合影。二排左四是被称为“莫高窟的守护神”、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一排右一即为第三任院长,被誉为“敦煌的女儿”的樊锦诗先生。

资深讲解员殷俊老师选取了莫高窟中的两个特级保护洞窟,一个是北魏时期开凿的254窟,一个是代表盛唐艺术风格的217窟。殷老师从洞窟形制的科学依据,讲到壁画内容的创新绘制技巧,再讲到当时的画匠是如何将现实中的建筑形制经过艺术再创作,从而形成气势恢宏的宫城建筑群落。无论是从整体构图布局,还是每一处细节的描绘,都生动展示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准,为后世佛教艺术创作树立了典范。

莫高窟第254窟 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

莫高窟第217窟 观无量寿经变图

两位老师的分享,深深吸引和打动了每一位听众。来自安徽宇航派蒙的副总裁、CFO兼董事会秘书庞芳女士说:“敦煌莫高窟七百余座洞窟中的壁画具有对称与和谐、崇高与优雅、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于一身的美学风格。敦煌艺术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历程,随时代的变迁,各不同民族与不同朝代艺术的相互渗透,敦煌艺术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内容广泛、包含四方的包容精神。它以广泛的主题体现了人类高超的想象力与非凡的智慧,是全人类无比贵重的精神财富。

奋博电子CFO徐女士对此也深有感触,“这次讲座刷新了我对敦煌莫高窟原有的认知。老一辈人的辛勤耕耘、几代人毫无保留地对文化艺术事业的默默付出让人为之深深的感动。”

“希望今后继续举办更多有关敦煌主题的分享会,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敦煌学的研究有着深刻的意义;对于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遗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据活动主办方世界遗产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彭湃介绍,这是世界遗产发展研究中心在2022年系列讲座的首站活动,在接下来的每个月会举办一次不同主题的敦煌人文精神暨美学传习讲座。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传习 美学 讲座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3 92 950@qq.com
豫ICP备2020035879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