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业界 > 业界 > 正文

创业者专访 | 星测未来·曹德志:高性能星上“大脑”,卫星智能服务无极限

 

创业者专访是“东升杯”国际创业大赛推出的前沿访谈系列栏目,通过与历届优秀获奖企业的创始人深入对话,从创业经历、科研心得、企业成长、社会价值等方面深刻解读创业者到企业家的成长与体会,探索每个创新和梦想背后的故事。

卫星行业的创新正在飞速发展,有效载荷的进步代表着卫星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次专访特别邀请到星测未来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OO曹德志,从行业趋势、产业布局、创业经历等方面带我们走进“星上探索”背后的故事。

曹德志:

星测未来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OO,清华大学工物系本科、博士休学,曾任清华大学学生创协主席、工物系学生科协主席,校团委科创中心辅导员等,获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

星测未来:

星测未来科技以“卫星推动世界进步”为使命,以高性能星载边缘计算能力为驱动,提供全流程的星上智能应用服务解决方案。依托低成本的天地一体化元器件筛选体系,持续迭代领先的高性能、低功耗、全流程在轨智能服务能力,赋能通信、导航、遥感、试验卫星全产业链,助力卫星的智能化升级与产业变革。公司的产品包括全流程的太空实验载荷解决方案、星上智能计算载荷、实时卫星应用服务等,可应用于空间天文探测、太空辐照测试、星座智能化运营以及大宗商品追踪、应急救灾、地区安全监测等场景,通过在轨实时处理,将价值第一时间触达客户。

01先行于时代,布局向未来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星测未来的发展路径,并分享一下咱们近几年有哪些重大事件?

曹德志:我们是从2019年开始策划创业的,最早是受到实验室发起的伽马射线暴探测的星座组网计划--“天格计划”的启发。当时我们注意到了科研过程中的一个需求,就是利用边缘端的处理能力,将卫星收到的数据快速处理并完成在轨触发工作,为地面的大望远镜后随观测提供预报,而这为科研观测应用带来大幅度的时效性提升。我们进一步想到也许所有的卫星都需要这样的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开始探索卫星领域的商业化机会,因而创立了星测未来。星测未来致力于提供低功耗条件下的高性能星上处理平台,并结合数据采集、快速处理、AI在轨数据压缩、AI图像解译等一系列应用,提升卫星行业应用的效率,降低卫星制造和运营的成本。目前成功研制了几个系列产品,一个是星测系列,主要是给科学卫星提供空间的数据采集、在轨处理,并提供太空辐照测试服务;第二个是星溪系列,它是一个星上大算力平台,通过给卫星、遥感、导航、通讯提供边缘算力,实现在轨的图像处理、图像压缩,甚至包括一些目标识别等功能。这几款产品是我们的主打产品,也已经给客户提供了相关服务,目前我们也在积极推进新一代国产化产品的研发,并和国内的商业卫星公司陆续接触,洽谈合作与采购意向,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星测未来的产品来推动这个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最近几年重大事件有很多,2020年我们有一款星测系列产品已经搭载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并且完成了在轨验证;同时2021年我们也研发了星溪02系列产品;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完成了长八遥二火箭的两颗卫星搭载,分别是天仪研究院的创新雷神号和巢湖一号,后续还将搭载发射超过四颗卫星,从而进一步打开市场格局。

同时,我们在一些创业比赛中也获得了比较好的名次,像“东升杯”国际创业大赛一等奖、中国创新创业大赛50强、创业南山之星的全球二等奖等,也特别感谢东升科技园和大家对我们的支持。除此之外我们和飞书、果壳也有一些合作,这些对公司都是很好的助力,能够帮助我们在得到客户认可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星测未来。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星测未来是针对卫星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这和星测未来的名称由来有关吗?

曹德志:是的,所谓“星测未来”,其实有两个很关键的字,一个是“星”,一个是“测”。我们做的工作跟卫星相关,所以取名“星”是有这个寓意的,“测”是由于我们想要着力去做空间天文探测,本质上其实是围绕着数据采集方向做的一些工作,所以取名“星测”,那么“未来”两个字,一方面是客观上由于工商核名,“星测”已经被注册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我们的探测不仅是面向全球的,也是面向未来的。

主持人:是怎样的机遇让您选择在卫星这个领域创业呢?可以认为星测是由实验室成果转化而来的吗?

曹德志:不完全是这样。我们实验室确实是做的“天格计划”空间探测项目,但在探测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了解到在整个卫星领域,卫星的智能化水平比较低,卫星采集的大量数据没有办法及时处理,导致整个应用的服务时效性比较差,因此,我们认为整个商业航天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和机会的,所以才会沿着这个领域去做上下游产业链的探索,通过卫星的边缘端计算带来大的商业化突破。综合结合行业趋势和时代背景,我们觉得这个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机会和思路,所以实验室师兄弟大家就一起来做这件事情,之后的很多事也就顺其自然的发生了

02卫星产业创新,机遇挑战并存

主持人:我们也了解到商业化卫星行业的主要痛点有复杂的太空辐射环境、有限的星上能源以及传输宽带等,您是怎么去理解或者应对这些问题的呢?

曹德志:刚刚您说的其实是整个领域技术性的难点,这些对于全球来说都类似的,太空是一个远离日常生活的环境,它具有微重力、剧烈温差变化、真空环境、粒子辐射种种日常生活中不太能够接触到的因素,事实上确实给现有的技术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客观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投入一些成本去屏蔽或者增强产品的可靠性,在这些极端恶劣条件下使得卫星这样的航天器产品拥有比较好的性能。而从商业角度看,整个卫星行业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成本并不低,我想也是由于原来的航天领域还是受军事竞争、大国之间的战略影响,在国内真正以商业化的方式开展的时间还没有那么长,所以商业航天的工业化体系并不完善;而另外一方面,对于整个商业航天来说,应用侧也还处于蓬勃的发展当中,大量的下游应用,例如太空旅游、基于卫星的数据应用等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来酝酿,只有商业化实践才能使整个行业不断地自我循环,并最终实现行业蓬勃发展。所以技术困难是一方面,但整个商业的闭环也是它很重要的一个节点,或者关键的一个选择。

主持人:跟国际上同类型的企业相比,您认为我们会有哪些差异,或者说我们目前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了呢?

曹德志:其实坦白而言,整个中国的航天和国际相比,在技术上并不逊色,但可能我们在商业化的进程上还亟待突破。目前在载人航天,空间站、探月、探火等方面,我们和美国的水平也许相当接近,但美国的很多航天行动都已经进入了商业化时代,而中国的商业航天还需要火箭、卫星,包括星上处理等等,大家一起抱团、一起来突破,可能才有追赶到以马斯克为首的国际商业航天的步伐。而这需要我们在技术、资本、队伍上都要努力向前。

主持人:前不久,SpaceX公司发射的49颗星链卫星中的40颗被地磁风暴摧毁,剩下的9颗卫星难以成组在轨组网承担信号传播任务。您能和我们简单介绍外部因素的变化对星上智能应用的信息采集与传播会有哪些影响吗?如何减少或者降低这些影响呢?

曹德志:其实人类对于太空这个环境了解的并不是那么透彻,当我们进入太空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未知的因素,比如地磁风暴、太空碎片等,这些都是未来要关注的。我想对于外部因素的避免和预防主要依赖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地面要建立一个大规模的观测网络,去收集这些太空的信息;另一方面是像我们所做的产品一样,在太空做数据采集以及数据处理,这样能够充分了解太空所带来的影响,这就和我们去了解野外环境一样,先要做基本的自然地理勘探,然后才能制定合理的路线,最后才能去安全的开展活动,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太空环境的了解,有针对性的做预防措施,例如器件加固、机械屏蔽、碎片躲避等,以及根据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去做种种的预防机制。

主持人:依您之见,现阶段该行业发展最需要的是什么?

曹德志:第一方面是政策要持续的稳定。我们想在中国发展商业航天,首先还是要和国家相协调,因为我们有带头的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的国家队伍,它们完成了像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甚至是探索地外小行星这样一些大的任务。我们自己跟着国家队的步伐去协调,同时在这个维度上面还要去发掘自己商业化的价值;第二方面是要不断的补充人才。因为传统航天的队伍都来自于体制内,我们现在更希望能够源源不断地从高校、从市场化的力量当中汲取更多的人来到航天领域,有更多有能力的人加入,这个领域才会蓬勃的发展起来;第三方面是资金、技术。在资金和技术维度上能够充实,使这个领域更快的到达一个自我闭环的、自持的状态。

主持人:随着各国加速太空布局,卫星行业逐渐成为突破口,在此种趋势的推动下,星测未来将迎来什么样的机遇?

曹德志:2022年的机遇与挑战主要来自于火箭发射端以及卫星批产端。今年,几家头部火箭公司都陆续在筹备完成首发箭试验,这些火箭的成功将会极大的刺激这个领域,给投资人和技术从业者带来极大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觉得火箭的试验成功会为这个领域带来关键信号,其次就是卫星批产的能力,我们了解到国内几家头部的卫星公司已经在河北、江苏、湖北、浙江等地有卫星批产基地了,总的年产量能达到一百颗甚至两百颗,已经具备整个卫星产业的批产能力了,这就为这个行业的下游提供基础设施的建设。所谓“要想富先修路”,把火箭和卫星都造好了,大量的数据和应用才能发挥它的价值。

在这种趋势和机遇的推动下,星测未来将会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着手,首先,在天时层面,星测未来要跟随火箭的试验,包括卫星的批产化去把握行业发展的拐点。这是大的趋势下我们应该去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内在逻辑。

其次,在地利层面,我们在卫星智能化的生态上一定要发力,因为星测未来从事的是卫星端的边缘计算,它其实是在卫星低功耗、有限能源情况下,提升卫星的算力,去挖掘数据价值。卫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品,它只有前装没有后装,也就意味着卫星在上天之前就应该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得尽善尽美。我们一旦把产品装载在卫星上,甚至批量的装载在卫星上,都会很好地形成星上边缘计算这个领域的领先优势,将来客户想要更换或者替代成本就会很高,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成为这样的生态关键位,今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年份。

最后,在人和层面,也就是团队层面。不管是我们团队,还是我们的合作伙伴,还是要实实在在的做事,为行业、为大家带来真实的价值,大家才会信任我们能把这个事情做成。同时,在内部管理上面我们也会稳扎稳打,取得大家的信任,这样天时、地利、人和共同具备。这是我们去考虑商业航天的商业化路径,包括突破行业的挑战,把握机会,最后走向一个相对成功的状态。

03突破壁垒,星上探索先行者

主持人:这应该是您第一次创业吧,您是怎样看待创业这件事的?在创业过程中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呢?

曹德志:在创业的过程中,内、外都会遇到困难。外部主要是在行业中会遇到一些波澜起伏的事,因为商业航天和互联网还是有差异,不会说今天投我五十亿一百亿,明天我就能把火箭发射上去,这样违背了客观规律,所以行业的发展它有内在的工程化的属性,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周期,有的时候可能拿到融资以后,大家想要快速推进、使行业因为我们产生一些巨变,这个确实也比较难,所以有时候不免在情绪上会感到行业的进展没有想象那么顺利、乐观,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跟着行业的节奏走,另外有时候也有些来自于投资人的压力,希望我们尽快推进公司业务发展;而内部主要是在团队的工作协同层面,人的问题没有那么好解决,如何协调大家一致定一个目标,一起朝着目标使劲,最后齐心协力的去完成发射、项目交付、业务营收,还有包括团队人员的合作、成长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自己要去克服的。

主持人:您在创业经验方面,有什么建议给其他正在奋斗的创业者吗?

曹德志:我想说是“得道多助”。创业路上还是要学会合作,寻找大家的支持。其实从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角度讲,要启动一次创业就应该把握行业大的趋势,它的周期性、趋势性是我们要观察的;地利层面,要有一项在市场上能够取得相对的优势、地位的能力,例如说技术、资源;人和层面,自己是不是坚定有创业的想法,以及是不是能够有足够的信念带动一个队伍,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然后一起去努力的实践。所以从创业经验角度,真正踏上创业的路以后,心态还是要相对保持稳定一些,因为一路上大大小小的风雨会有很多,要能够不断学习,保持乐观,可能很多时候利益会有多有少,但只要真正有价值,通过持续的投入,肯定会有好的收获。

- 指导单位 -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

- 主办单位 -

北京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

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中关村东升科技园管理委员会

- 承办单位 -

北京东升博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策划/执行单位 -

北京东升科技企业加速器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3 92 950@qq.com
豫ICP备2020035879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