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业界 > 业界 > 正文

【致敬城市人文公共空间守望者】绿水青山徽派装——王雪琳和她的含碧园

(扫码看视频)

■含碧园特有的徽派建筑别具一格


(相关资料图)

微凉的初夏清晨,驾车沿石家庄市南二环西延线一路前行,便可见一番“白壁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徽派装”的另类景象。从太行山的粗粝、到徽州的细腻,只需10多分钟便可尽收眼底。这里便是近来在河北省内颇受关注的徽派建筑群——含碧园,位于鹿泉区与井陉县交界处。建设者用多年收集的材料和各种雕花配件,复原了26座不同风格的徽派古建。

即便您仍未到过这里,也应当能够想象到——在井陉这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千年古县一隅,在五岳奇秀苍岩山、漫山红遍仙台山脚下不远处,忽见这样一片既有官邸民居,又有名冠徽派建筑的花厅、官厅,甚至还有规模宏大的祠堂……置身其间,目之所及皆是粉墙、黑瓦、马头墙、精美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花草绿植等的和谐组合。

这里离繁华很近、离宁静也很近,作为省会的后花园,总能让人生出陶渊明笔下“忽逢桃花林”的奇妙体验。

初心

把徽派文化请进太行山脉

天刚亮,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掩映在氤氲的晨雾中,吸一口清冽的空气,每一个细胞都仿佛从梦中醒来……这是我们最向往的生活,也是我们时常会奔赴千里之外,去探寻的生活。

■王雪琳在含碧园内欣赏展品

“如果说这一切可以算作徽州的美丽皮囊,那么它的文化便是灵魂,更加让人心驰神往。”石家庄市子元徽派古建博物馆馆长王雪琳说,对于徽州文化的热爱,传承它的渴望,造就了他们做这件事情的初心。

最原始的徽州风貌藏在那些欠发达的地方。所以王雪琳将每次探寻徽州文化的目的地选在不知名的小村庄——原汁原味的布局,布满风化纹的匾额,甚至房屋的立柱上还依稀可见斑驳的对联……这一切都让她沉醉。

但很快她便发现了问题。当地的老百姓,守着那么美丽的房子,却完全没有保护意识,这其中包含那些古代进士、名人的故居。“他们为了建一座新房子,会直接选择将祖宅拆平。那些拥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房子就这么轻易地遭遇了永久性灭失。”大概是在2008年,安徽省境内有一个县要修建水库,王雪琳眼睁睁地看到一座座古建筑很快便被勾机夷为平地。那一刻她觉得自己不能再犹豫了。

通过收购残件的方式,王雪琳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徽派房屋。“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明确的目标,只是想弄一栋房子将来做自己的画室。”可就是这坎坷的收购过程,让王雪琳一发不可收拾。当她抚摸着一个个精美的花件儿,想着那些可能随时会被损毁的老房子,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那时候我就想,能够尽可能多地把它们买回来,等有机会再把它建起来。这就是我最原始的一个想法吧。”王雪琳通过多方走访,陆续将26套老房子用拍视频、作图、编号等方式逐一收进仓库。运用“先保护、再重建”的思路将其入库,等待它们重见天日的日子。

■含碧园内别致的徽派设计

决心

让河北百姓感受徽州古建魅力

如果说“拆”的过程是为自己的梦想打好地基,那么“立”则是不顾一切地为梦想添砖加瓦。

“选址是我一直纠结的问题,其实我们一开始没有选择井陉,也是害怕大家先入为主的印象,觉得这里就应该有太行山的文化,就应该是缸炉烧饼加石头村……”王雪琳的纠结持续了很多年,曾去过北京、南方多地考察,甚至一度差点就敲定了在北京门头沟将这26套房子立起来。但最终,还是被井陉县政府的诚意打动了。

为了预热,王雪琳还将一些花件儿拿出来展示,发现大家对此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看到一些孩子对这些展品投来惊异的目光时,王雪琳的信心更足了,因为在她眼中,孩子是将文化世世代代传递下去的希望。

选址确定了,接下来的筹建过程除了艰辛之外,也让王雪琳加深了对传统徽派建筑的了解。首先,她详细研究了徽州建筑的风格风貌、风土人情——曾经有人劝王雪琳省略这一步骤,尽快按原样建立就好。但她始终认为,为了让徽派建筑重生并且兼具当年的风韵,这是绝不能省略的。

“这些房子身上承载着为河北的老百姓传递徽州文化的责任,它犹如一个历经沧桑的使者来到我们的燕赵大地上,一定不能缺少了它独特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王雪琳还坚定地认为,来自徽州的古建应当与“太行山文化”碰撞、融合。

为了让房屋的建设回归传统并符合当地的地形结构,王雪琳深入钻研了宋代李诫创作的著名建筑学书籍——《营造法式》,按照书中的建造规则重新进行科学组合,并结合徽州民宅、官宅的一些特征,选取了其中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做法,将房屋进行修复。

这其实并非大家所想的简单复原,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迁建,而是在修复的基础上,结合选址的地容地貌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其中的一些配比都进行了科学的调整。

“这是一场艺术的再加工,我们使用了原始的材料,遵循了原始的建设方法,研究了原始的徽州建筑的风貌特征,又重新将其规划、设计、修复、建设,这一过程绝非易事,甚至有些像艺术创作,让它既有古典韵味,又具备新生的活力。”王雪琳说,他们因此从徽州当地请来了一位已经70多岁的师傅,在他一板一眼的指导下,搭起了每一个花件儿、每一根横梁……

■含碧园内眉寿堂展馆

用心

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含碧园初步落成后,王雪琳开始思考如何让这些徽州古建为河北的老百姓们带来些什么。徽州学用黑、白、灰三色诠释极简美学的同时,也将中国传统哲学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简单、纯净、也正契合现代人内心深处追求的那份自然。能让人在纷繁复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方净土,与心灵来一场最私密、也最充分的对话,这可能是含碧园带给河北老百姓最直观也最浅显的感受。

而从深一层考虑,历代的徽州儒家文化盛行,还因此诞生了很多名人。在含碧园的老房子中,不乏进士、官员曾住过的宅邸。置身其中,就仿佛与这些曾经的名仕来了一场隔空对话。因此,“到名人宅邸一游,是接纳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它将从书本文字中得来的文化具象化。”

除此之外,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也正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关键因素,而这样的交流正是河北所需要的,文化的碰撞,也是近些年来河北的老百姓所渴求的东西。

他们在含碧园建立之前也曾尝试着将一些收来的东西在博物馆或者一些小型场所进行展示,发现大家的热情高涨,王雪琳非常清楚河北的老百姓渴望文化,燕赵大地是文化根基深厚的一片热土。

如果再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她更愿意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将流淌在血液中、深埋在骨子里对于文化的热爱,用原始的不掺杂商业气息的方式原汁原味地还原出来。“这些房子,都是集中了老祖宗的智慧建立起来,蕴藏的不止文化,还有建筑、科技、美学等方方面面的元素,其中很多都几近失传,我们要将它们保护并传承下去。”

■含碧园依山而建

信心

打造城市人文公共空间集合体

从建园子那天起,王雪琳的心中就一直挂念着一件事情: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更多的文化形式引入含碧园,让它们在此交流、碰撞,影响井陉当地乃至整个河北省的老百姓,最终被其他省份看见。

“井陉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县,河北也蕴含着悠久且丰富的文化底蕴,但一直以来却没有被发掘,更没有被别人看见。”王雪琳说,自己不断提起含碧园对于城市文化的影响——省文物局来做第一次验收、6月29日含碧园开园……她都曾经提到:一定要将更多的人引进来,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

“引进来”的第一步,就是将这座耗费了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园林免费开放。无论您经济状况如何,有没有这部分预算,都可以免费入园,来近距离感受东方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进而让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更加强烈的认同感。王雪琳认为,增强老百姓的文化自信,其实这就是一个热爱文化的人、经营文化产业的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看到游客一天比一天多,王雪琳在欣喜的同时又产生了更加深入的想法——让这些老房子“活起来”,将多种文化形式引入进来并与参观者产生互动。这既能体现含碧园包容性的一面,又能让大家收获更加丰富的参观体验。

含碧园曾举办了一场规格极高的画展,名为“借境”,它将中国传统的国画、书法与西方的油画、雕塑统统囊括进来,放在一座有400年历史的徽州古建中。来自于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并没有让人觉得不协调,反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展者。用他们的话说,这400年前的“皮儿”足以包容一切,震慑得住任何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也正是中国文化得以绵延、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正逐步把院子打造成大型的展馆,不定期地承办各种展览,展示文化交流,还做了一些非国有博物馆、名家工作室。给一些作家、画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室、个人艺术馆,让他们在这里安心地写作、创作,还有机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这既为名家的创作提供了养分,也让参观者能够近距离地接触他们的创作过程,从而达到让文化活起来的目的。”

在王雪琳眼中,含碧园不是一个按照商业模式运营的项目,而是一个人文公共空间的集合体,用私人的力量来给社会提供免费公共服务的一个文化平台。

■游客在含碧园欣赏现代绘画作品

改变

让每一位参观者获得多元感受

含碧园开园还不足百日,王雪琳却已经能感受到,它为周边百姓带来的改变——游客一天天增加,从稀稀拉拉到三五成群,再到现在一些单位、研学团队将这里作为团建目的地。含碧园的知名度在增加,需要传递的东西也要增加。

因此,王雪琳经常要充当起“研学顾问”,给大家带来最专业的讲解。“有一次来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研学团,孩子们都在10岁左右,所以我在跟他们交流时,给他们形象地讲解了什么是栋梁之材。因为我们天天在引导孩子要成为祖国的栋梁,那么什么是栋、什么是梁?他们还不清楚,也没见过。”

在这些老房子里,无论是“栋”还是“梁”都清晰地展现在房屋结构中,而且每一座古建的大梁上还会清晰地标识出上梁的时间,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当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栋梁”的作用,甚至还能依稀看到房梁上写着的文字,那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震撼力深深地埋在他们心中。

除此之外,王雪琳还给参观者形象地讲解“四梁八柱”“勾心斗角”……这些我们常用的词,其实都是由中国传统古建的结构演变而来的,能让参观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这些成语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支科技研学团队来这里参观。很多人不理解,这古建筑跟科技有何关联?但是通过我们的一番讲解,大家都对我国古代的建筑科技竖起了大拇指。”王雪琳说,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我国古代建筑所蕴含的科学技术在当今仍然不过时。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汪若若曾经跟随团队参观含碧园,她虽然也曾多次走访徽州的古建,但是在含碧园感受到的除了建筑之美外,还有对中国古人智慧的敬仰。“我在参观含碧园时了解到,中国古建是力学结构的一个经典范例,它采用斜向分力,每一个花件儿都不仅仅是装饰品,还是受力件儿,它会向建筑两侧传导力量,而每一个角花都是支撑点,也为房屋的稳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徽州古建在排水、抗震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些都让汪若若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她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早已将“无用”和“有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好比一篇文章,美丽的词藻如果不能为推动叙事服务,那便华而不实,将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精准地放在它应该出现的地方,才是真本事。”

未来,含碧园还将为河北的老百姓带来更多的改变。“让更多人感受到江南风光和太行山文化的结合,让参观者从视觉上感受到冲击,也在心灵中多一分感悟。”

然而,它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阻力,这其中就有来自部分网友的质疑,他们不理解为何要将徽州文化强行搬到河北来。对于这个观点,王雪琳觉得实在是有些狭隘。中国文化5000年来之所以能够顽强地生存、壮大,正是因为它不排斥任何外来的东西,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碰撞中逐渐融合、发展……而徽州文化的到来,不但不会出现水土不服,反而会为我们燕赵文化增光添彩。

“这就好比我们河北人也会吃四川火锅,安徽的牛肉板面被石家庄人发扬光大一样,我们井陉的百姓也不止能接纳太行山的伟岸,还会爱上徽州的白墙黑瓦……”所以,王雪琳对含碧园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对河北这块热土上的文化发展充满了期待。

■文/记者郑娴娴

图/记者毕春华 郑荣玺 林峰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